一、为什么找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?先看懂这三种收费模式!
很多人以为「测软件就是交钱拿报告」,但真相远不止如此!现在市面上的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主要有以下收费模式:
按功能模块计价:适合小规模系统
这种模式会把整个系统拆分成若干功能模块,每个模块单独定价。比如基础功能性测试通常标价500-2000元/模块,像登录、注册这类简单功能可能只要500元,而涉及支付接口的复杂模块可能高达2000元。这种方式透明度高,但容易漏算关联测试场景。
按测试周期打包:适合复杂项目
大型项目常用这种模式,比如某CMA软件测试机构推出「3个月全周期服务包」包含:
1. 自动化回归测试(每周2次)
2. 性能压力测试(5种场景模拟)
3. 安全渗透测试(OWASP TOP10覆盖)
打包价约1.8万元,比单项累加节省23%,但要注意合同里是否注明「超出工时额外收费」条款。
风险共担型报价:新兴模式解析
有些激进的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推出「质量担保计划」——如果上线后出现重大漏洞,他们承担30%责任。表面看很划算,但实际上会提高基础报价20%-30%,而且纠纷解决周期可能长达半年。
二、万元级成本拆解-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到底花了哪些钱?
技术成本:占总费用60%以上的硬支出
别小看测试报告背后的科技含量!某头部CMA软件测试机构透露,他们的年度技术投入包括:
1. 自动化测试工具价格:LoadRunner授权费12.8万/年,Selenium Grid私有云部署成本超30万
2. 实验室建设:符合ISO/IEC 17025标准的物理隔离测试环境,仅服务器集群年运维费就达85万元
人力成本:资深测试工程师≠廉价劳动力
在深圳,拥有ISTQB高级认证的测试专家日薪可达1500元。某项目案例显示:
1. 需求分析阶段:2名工程师工作3天(约9000元)
2. 测试执行阶段:5人团队连续作战15天(约11.25万元)
3. 报告撰写审核:项目经理+技术总监双重签字(约1.5万元)
隐性成本:容易被忽视的三大坑位
去年有客户投诉某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,最终发现踩了这些雷:
1. 加急费陷阱:承诺7天出报告却收40%溢价,实际测试深度不足常规值的60%
2. 版本迭代黑洞:因甲方修改需求导致回归测试次数翻倍,产生2.4万元追加费用
3. 特殊场景加价:金融类系统需对接央行征信接口,临时收取8000元数据脱敏服务费
三、给老板们的省钱指南-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怎么选才不吃亏?
选机构前必须核对的3张证书
1. CMA印章:这是市场监督局颁发的法定资质,缺它报告无效
2. CNAS认可:国际互认的关键门槛,有这个标识才能接外资项目
3. ISO9001体系:虽然非强制,但反映机构内部管理规范性
压价谈判的4个黄金话术
1. "我们需要提供历史同类报价记录,贵司上季度同规格项目的成交价是多少?"
2. "能否把自动化测试比例提高到70%以降低人工成本?"
3. "如果签订年度框架协议,单价能否享受85折优惠?"
4. "接受电子版报告的话,是否可以减免10%文档印刷费用?"
自己能做的成本优化动作
1. 提前整理《需求变更追踪表》,减少沟通成本40%以上
2. 使用Postman导出API文档模板,帮助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快速理解业务逻辑
3. 拒绝模糊化验收标准,明确写出"并发量达到5000QPS才算通过性能测试"
行业秘密:这些增值服务其实是免费的!
1. 索取测试用例库(可用于后续内部培训)
2. 要求附赠JMeter脚本(后续自行做压力测试)
3. 获取缺陷分布热力图(指导开发重点修复)
《软件测试成本白皮书》下载
—— 白皮书下载 ——
关注公众号(软件测评实验室),或通过官网:https://www.bjstos.com 扫描首页右下角的二维码或者公众号,公众号回复 "测试成本白皮书" 获取下载地址。
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FAQ
Q1:没有CMA资质的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能用吗?
A:普通企业内测可用,但涉及政府验收、融资审计等场景必须选择CMA软件测试机构。
Q2:测试报告除了盖章还能证明什么?
A:权威报告会附带二维码真伪验证,部分机构还提供GitHub代码级溯源服务。
Q3:加急报告会不会影响测试质量?
A:正规机构会保持流程完整性,但可能缩短压力测试时间(需书面确认免责条款)。
Q4:如何判断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是否有"假外包"行为?
A:要求查看原始测试人员社保缴纳证明,重点核查核心技术人员履历。